近日,我參加了一場在舊金山某餐廳樓上的晚宴,由一家創投公司主辦。席間的講者是一位資深科技業者,他曾將自己的人工智慧公司以數億美元售出,如今投身於投資事業。他對現場的初創公司創辦人傳遞了一個明確訊息:AI所能帶來的財富,遠超過過去任何一波科技革命。因為它不只是幫助你提升效率——它能夠完全取代全球的勞動力,也就等於你有機會「接管」全人類的薪水,毫無保留。

將所有人類工作交給人工智慧處理,乍聽之下像是科幻小說情節。然而,這其實是愈來愈多科技菁英公開或私下追求的目標。這些人既有資金,也有強大動力,他們不是在開玩笑。他們真的想要全面自動化所有勞動,而我們應該認真看待這樣的企圖。

當然,這類話題通常只會在不公開的場合中討論,畢竟一旦說出「我們想奪走大家的飯碗」,很容易引起群情激憤。但一家名為 Mechanize 的公司卻選擇直言不諱。他們的企業願景是「實現經濟的全面自動化」,而這項目標也獲得了矽谷重量級人士的資助,包括 Google 首席科學家 Jeff Dean,以及知名播客主持人 Dwarkesh Patel。

那麼,全面自動化真的可能嗎?馬斯克似乎這樣認為。他曾表示,AI 和機器人的發展「可能會讓我們誰都沒有工作」。比爾蓋茲也說,人類很快將不再被需要來完成「大多數事情」。人工智慧之父 Geoffrey Hinton 和億萬富翁投資人 Vinod Khosla 也都預測,勞動力的巨大轉變迫在眉睫。這些都不是沒有分量的聲音。

當然,有些職業短期內看似不會被AI取代。例如泰勒絲、哈利·凱恩,甚至英國工黨領袖或坎特伯里大主教接任人選,都不太可能由機器人取代。藝術家、運動員、政治家、宗教領袖,也許是四種最難被自動化的職業。不過,這些工作也不是人人能做。

現階段的技術尚無法完全取代人類。AI 仍會出錯,機器人也缺乏靈巧與靈活度,這點尚算值得安慰。但事實是,最尖端的技術已經能做的事情愈來愈多,而且改善的速度非常驚人。

例如 GPT-4 在 2023 年就已經能在美國律師資格考試中拿到前10%的成績。而更新的模型在編程方面甚至勝過了其原本的設計者。自從 ChatGPT 問世以來,接案寫作的需求大幅下降;AI 繪圖工具出現後,平面設計職位也受到打擊。現在在舊金山,無人駕駛車已經隨處可見。正如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所說:「工作將會消失,這是確定的事。」

除了AI之外,機器人的發展也日新月異。AI 威脅的是文職工作,而機器人則將重塑體力勞動。一款類人型機器人目前已在 BMW 工廠測試;另一款機器人則能勝任超過100種由商店員工原本執行的任務。今年內,企業甚至計劃將這些機器人引進家庭。矽谷的願景非常清晰:AI 負責思考,機器人負責行動。那人類在這場劇變中還能扮演什麼角色?

直到最近,AI研究人員還認為「通用人工智慧」(AGI)——能執行所有與人類同等的認知任務的AI——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。但這觀點已經改變。Google DeepMind 執行長 Demis Hassabis 近日表示,AGI「很快就會來臨」,他甚至不排除5到10年內就實現的可能。

當然,也可能這些預測都會落空。也許AI進展會停滯,機器人繼續摔倒,資金撤出、轉向下一波科技熱潮。雖然我不認為如此,但這些風險不能排除。不過,真正關鍵的問題並不是「他們能不能做到」,而是「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」——以及,「我們其他人,對此又有什麼感受?」

By 王帆